隔物灸方法及功效有哪些?你知道吗?
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,进行施灸的方法,故又称隔物灸、间接灸。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,如以生姜间隔者,称隔姜灸;用食盐间隔者,称隔盐灸;以附子间隔者,称隔附子灸,常用的有如下几种。
1、隔姜灸
隔姜灸即是以姜为间隔物的灸法,临灸前可根据艾炷的大小,沿生姜纤维纵向用刀子切成片状,姜块的直径要求应略大于艾炷的直径,厚约0.2~0.3厘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,然后点燃施灸,当艾炷燃尽后,可易炷再灸。一般灸5~10壮,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。在施灸过程中,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,可将姜片向上提起,或缓慢移动姜片。
生姜中含有姜辣素,挥发油中含有姜醇、姜烯、樟烯、水芹烯、龙脑、枸橼醛、桉油等,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,可扩张血管,增进血液循环。用艾炷加温后,其作用可增强数倍,从而加强了艾炷灸的效果。
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,对呕吐、腹痛、泄泻、遗精、阳痿、早泄、不孕、痛经、面瘫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。
2、隔蒜灸
选鲜大蒜头用刀沿蒜芽纵向切成0.2~0.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然后点燃施灸,待艾炷燃尽,易炷再灸,一般灸5~7壮。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,灸后局部容易起泡,若不欲使之起泡,可将蒜片向上提起,或缓慢移动蒜片。大蒜的种类很多,以紫皮大蒜最为适宜。
大蒜含有挥发油的大蒜素,有较多的粘液性液体,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,但经过1~2炷灸后,温度可使其刺激性降低。而且大蒜的粘性液体,可将艾炷牢牢地固定在皮肤上,不易脱落,因此在斜面皮肤上施灸时,是固定艾炷的优良隔垫材料。
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、腹中积块、未溃疮疡、蛇蝎毒虫咬伤等。
3、隔葱灸
即是以葱作为间隔物的灸法。取葱白一束(约10余根),在相距1~1.5厘米的两头用线捆扎,再将两端切去。施灸时,将葱段竖立于穴区,上置大或中艾炷进行灸治。据症情一般须灸7~10壮。每日或隔日1次,7~10日为一疗程。
主治:虚脱、腹痛、癃闭、疝气及乳痈等。
4、隔盐灸
隔盐灸即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,上置艾炷施灸,如患者稍感灼痛,即更换艾炷。也可于食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,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及旁人,一般灸5~9壮。食盐极易吸收水分,温度增高时可将水分放出,而盐分的渗透率较高,可以透过皮肤组织,吸收皮肤水分。
盐在灸中主要是作为填充材料,使灸的位置形成平面,便于艾炷的放置,并通过盐传导艾炷的温度刺激皮肤,利用盐对皮肤的作用,以加强灸治效果。
此法有回阳、救逆、固脱之功,但需连续施灸,不拘壮数,以待脉起、肢温、证候改善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、吐泻、痢疾、淋病、中风脱证等。
5、隔胡椒灸
胡椒灸是用胡椒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。将白胡椒研成细末,加人适量白面,用水调和制成硬币状圆饼,厚约0.3厘米。中央按成凹陷,再取丁香、肉桂、麝香等药等份研成细末,放于胡椒饼中央凹陷处,将之填平,然后将圆饼放在施灸穴位上,上置艾炷施灸。换艾炷不换胡椒饼,每次每穴灸5~7壮,以内里觉温热舒适为度。胡椒,辛热,入胃、大肠二经,有温中散寒之功。此法适用于凤寒湿痹痛,局部麻木不仁、胃寒呕吐及腹痛等症。有温经散寒,通经止痛的作用。
6、隔纸灸
隔纸灸首见于宋代的《普济方》,其中记载“用白表纸数重折之,于凉水内浸湿了,然后燃艾炷,仍沾些许雄黄末同燃。或艾炷子安在纸上,用火点着,随即放在舌头上正中为妙。下手灸人拿着一个铜匙头于患人口内上脬(腭),膈(隔)住艾烟,呼吸令人如常。”主要用于咳嗽、咯血等。
7、隔物灸--湖北钱柜娱乐药业有限公司
湖北钱柜娱乐药业有限公司的烫熨治疗包(商品名:隔物灸),药包中部备有灸圈内可以自选放置艾绒、姜片、盐粒等药物效果更好,如直接使用,亦可达到“拔火罐”的效果,有效拔除淤毒,加快治疗效果。远红外线被称为“生病的光波”。远红外线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,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,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,在“产生受激共振”的基础上,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,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、信息代谢的絮乱状态,调控肌体的免疫力,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。红外线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热灸法相结合精制而成的新型自热灸贴。采用痛部点位热灸法,直接作用患处,快速改善病灶深部组织血液循环,增加患部组织供氧,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疼痛。靶径给药,自行灸疗,立即疏通,快速止痛。